2017最新时政高考考试作文热门素材
作文的素材尤为重要,高分作文的内容绝对不是在现场撰写出来的,而是对平常积累的素材的重新整理。学习啦我们为大伙搜集了2017最新时政高考考试作文热门素材,供大伙推荐。
2017最新时政高考考试作文热门素材
1.近期又用了什么古典名句
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。
【来源】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。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远隔重洋,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大家紧紧连在一块。建交42年来,中澳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经历,两国成为好朋友和策略伙伴,两国人民从中受益良多。
2014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《澳金融评论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开创中澳关系愈加精彩新篇章》
【原典】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;道乖者,不以咫尺为近。葛洪《抱朴子博喻》
【释义】志同道合的人,即便隔山隔水也不感觉遥远;志趣相悖的人,即便近在眼前也不感觉亲近。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
【来源】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中澳分别地处北半球和南半球,分属东西方文化,两国关系能达至今的高度,非常重要的经验是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,以对话增进互信,以合作达成共赢,以交流筑牢友谊。
2014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《澳金融评论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开创中澳关系愈加精彩新篇章》
【原典】
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,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,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。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【释义】我听说想要树木成长必须要稳定它的根,想要泉水流得远必须要疏通它的源泉。想要国家安定必须要厚积道德仁义。
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。
【来源】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。正是两国人民源源持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,汇聚成了中澳友好关系之海。我深深感到,中澳关系进步在两国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础。2014年11月17日,国家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题为《携手追寻中澳进步梦想并肩达成区域兴盛稳定》的演讲
【原典】臣闻大厦之成,非一木之材也;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。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六回释槛囚鲍叔荐仲战长勺曹刿败齐
【释义】高大的房子建筑的建成,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材料就能做到的;大海之所以辽阔,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去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。
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
【来源】中新关系具备开创性、示范性意义。中新打造了全方位策略伙伴关系,为两国关系规划了宏伟蓝图。中新两国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,充分展示了两国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。中国人说: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。
毛利族谚语说:你我篮子在一块,大伙生活更美好。让大家携手合作,谱写中新关系进步新篇章,更好造福两国人民。2014年11月20日同新西兰约翰基会举行会谈
【原典】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《周易系辞上》
【释义】二人齐心协力,凝聚的力量就像锋利的刀能斩断金属;志趣相投,同心同德的人互相交流,就好比闻到兰花的香气。
以心相交者,成其久远。
【来源】大家要做同甘共苦、同舟共济的好兄弟。以心相交者,成其久远。
中国一贯倡导,国家无论大小、贫富、强弱,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。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一样的历史遭遇,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,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同理想。2014年11月21日在斐济《斐济时报》和《斐济太阳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》
【原典】以势交者,势倾则绝;以利交者,利穷则散。王通《中说礼乐篇》
【释义】以势力作标准交朋友的,势力失去了,交情也便随之断绝;以利益作标准交朋友的,利益穷尽了,交情也随之结束。
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
【来源】大家要做合作共赢、一同进步的好伙伴。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
目前,为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中国人民正在坚定不移全方位深化改革、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,踏踏实实推进经济社会进步。岛国人民也在努力振兴民族经济和推进地区合作。双方完全可以将彼此进步策略对接起来,优势互补,互利共赢。2014年11月21日在斐济《斐济时报》和《斐济太阳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》
【原典】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老子《道德经第八十一章》
【释义】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,而是尽力照顾其他人,他一个人也更为充足;他尽力给予其他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,而不伤害它们。圣人的行为准则是,干什么事都不跟其他人争夺。
2.赞誉严复传递三大讯息
据近日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,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。据报道,员工说,《政治学》等经典名著都由严复初次翻译引入国内。补充道:还有《国富论》和《论法的精神》。他指着展柜内的《天演论》说,严复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信、达、雅,这本书我插队时也读过。
赞誉严复:严复学贯中西,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。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,启蒙了几代中国人,同时,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。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记住严复。
具体而言,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,至少向外面传递出了三个方面的讯息。
其一,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伟业,在这个伟大进程中,开民智至关要紧,每人放眼看世界至关要紧。当今,大家有必要在开放先驱博大精神的辉映、感召下,强有力地推进开放进程。赞誉严复,并不单纯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,其更代表了一种导向当今,严复终生的秉守、追求,并未获得成功,当下的中国与中国人,有必要继承、完成严复未竟的事业,有必要每人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严复。
其二,中国将全方位地向世界打开心胸,将成为目前和将来,世界大伙庭中要紧的一分子。中国的开放事业,历经上个世纪最后20年的风风雨雨,与新世纪迄今依旧不平静的经历,纷争、讼论依旧未完全平息。中国走什么路,依旧严峻而现实。严复觉得,即使尧、舜、孔子生在今天,他们也会向西方学习。要救中国,需要学西学和西洋格致:盖非西学,洋文无以为耳目,而舍格致之事,则仅得其皮毛。中学有中学之体用,西学有西学之体用,分之则两立,合之则两止。要紧的在于:体用一致本来一致,要从政治规范上进行变革以自由为体,以民主为和。
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,不因循保守、固步自封,不老子天下、自以为是,汲取人类所有精神养料,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就,一如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:念书得智,是第二手事。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,各物为我文字者,斯真学耳。这,可能就是吁请所有中国记住严复的肇因。
其三,赞誉严复,是一种汲取、一种胸怀,更是一种自信中国的反腐败,目的还是为了开放,为了将中国引向现代文明国家。而,开放的成功,不能离开反腐败的成功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赞誉严复,着实是在为后反腐败年代、后变革年代的中国计,是在为中国的将来计在当下大力反腐败的同时,不忘将来进步,筹谋将来进步,布局将来进步,起步将来进步。
这,可能就是严复浮出当今现实水面的深层内涵。
3.公祭日:以国之名悼,以历史之名缅怀
今天,是首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。今天,站在历史的凭栏处,大家以某种肃穆仪式追忆逝者、缅怀英灵。悼以国之名,祭以民族之大义。
民族劫难,没办法因时间消逝而抹去;历史疤痕,也被很多人的记忆存档。77年前,秦淮河畔、金陵城中,一场举世震撼、惨绝人寰的屠杀,让三十万同胞惨遭屠戮,让山河为之泣血。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,亦是中华民族永远消不掉的伤痕。
77年过去了,时过境迁,可对那些死难同胞的哀悼、追思,却丝毫不可以因时间河流的冲刷而淡去光色。与追悼逝者随着的,还有对这场屠杀关联命题的考虑,如民族复兴、和平愿景、人道尊严等等。而这类,都始于对历史的铭记,正如某句名言所说的:哪个忘记历史,哪个就会在灵魂上生病。也正基于此,让铭记历史找到一个可倚靠的栏杆,让激越情绪得到一个集中迸发的出口,成了大家以史为镜汲取教训的方法,也是抚慰逝者的必由路径。
现在,终于有了如此一个标注着刻度的日子,能以警钟鸣响,唤醒大家或已沉睡的民族历史记忆,也在传达历史痛感中砥砺大家前行。伴随今年2月全国人大对公祭日的立法确认,13亿人民终于得以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,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寄托哀思,所谓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在一同祭奠中,大家可宣示正义的音量,也凭吊生命的凋零。
要了解,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,站立着的一直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,他们的苦难指控着每一份指向无辜者的罪恶,也提示着战争的残酷。大家没办法随便将它容易化约为一个抽象的群体,只能把他们经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写进史书。
公祭日是为溯及过往,更是为了提醒今人:勿忘历史。一如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,铭记历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。当然,这不是什么历史宿怨的低回,也非民族主义的发酵,而是让大家能穿透时空迷障,去打探到历史的幽深之处,对灾难进行记忆的温习,进而知耻而后勇,化痛感为前行的动力;究其旨意,也绝不是培养什么仇恨,将民族感情矮化为街头泄愤,而恰恰是让大家在是非之辨中,了解守护和平。
诚然,大家没办法穿越到历史现场中去,去亲历、见证那些罄竹难书的恶,可擦拭掉记忆石碑上的尘埃,至少能让历史被看见。它有益于将罪恶的指证存照,据悉,伴随国家公祭日临近,新寻求的7602件珍贵文物、《南京大屠杀辞典》等著作及大屠杀死难者名字,都以较为丰富翔实的确凿事实,向世界揭示了大屠杀的真相,也让罔顾公义、企图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话不攻自破,让为军国主义招魂者没办法讳认那一段历史。
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,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,抚今追昔,默哀致敬,就是为了照亮将来,让将来不必罩上历史悲剧的阴影,能在明亮的路途上走得更远。
而今,大家集体为过往的逝者哀悼、缅怀,在记忆苦难的仪式感召中记住那些伤痕,也在民族情感的共振中找到一种奋进推力,既不忘来时的路,更为找到通往将来的方向。
下一页更多精彩的2017最新时政高考考试作文热门素材